*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配资技巧网站
聚焦糖尿病管理前沿,解锁能量代谢与血压控制新策略。
撰文:Key
引言
2025年8月21日,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主办,重庆市医学会承办的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二次内分泌学学术会议(CSE)在重庆隆重开幕。来自国内顶尖专家分享了内分泌代谢领域的最新突破与诊疗进展。本次会议聚焦从发病机制到临床实践的多个重大进展,为糖尿病及其共病的精准化、全程化管理提供了重要理论与实践依据,推动中国内分泌代谢病防治迈向新台阶。
能量代谢疾病新策略:从GLP-1多靶点药物到全周期系统管理
图1 宁光教授会议现场
首先,来自的宁光教授围绕“能量代谢性疾病及干预策略”进行了大会发言,宁光教授指出,能量代谢稳态是维持健康的关键,其失衡可导致肥胖、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及等一系列重大疾病。全球范围内能量代谢性疾病负担持续加重,中国糖尿病患病人数已达1.41亿,肥胖和超重人群年增长率高达11%,预计到2030年超重率将突破60%[1]。
宁光教授强调,体重调定点理论强调个体化体重管理在维持能量稳态中的核心作用。能量代谢环遵循“能量摄入=能量消耗+能量排泄+能量储存”的守恒原则,需从生命全周期视角制定干预策略,例如生命早期能量异常可能引发代际传递效应,而全程能量再平衡则有助于改善代谢健康。
在干预策略方面,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已成为研究热点之一。该类药物可显著降低体重,并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心血管事件和慢性肾病等方面带来额外获益,但也伴随胃肠道反应、胰腺炎、肌肉流失及潜在精神与甲状腺风险。其减重机制不仅源于食欲抑制,还涉及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激活,提示可能存在独立于减重的代谢调节途径。此外,多靶点药物研发呈现重要趋势,如GLP-1R/GIPR双靶点药物替尔泊肽及AMYR/GLP-1R双重激动剂Amycretin在临床试验中表现出优于单靶点药物的减重效果。联合用药策略(如FXR激动剂CS059与低剂量司美格鲁肽联用)在增强疗效的同时可减少副作用。
同时基于迷走神经中枢的体重调定点机制为药物研发提供新方向,例如葛根素通过迷走神经背核调控肠道吸收,揭示了脑肠轴在能量代谢中的重要作用[2]。此外,全生命周期个体化体重管理需依托代谢共病分型(如血糖异常、血脂异常、肥胖亚型等),结合数智化健康管理平台,实现从饮食、运动到医学干预的精准策略。
最后,宁光教授总结指出,能量代谢性疾病的防控须秉持系统观与个体化相结合的核心原则,通过整合多靶点药物研发、中枢调控机制探索与数智化健康管理策略,全面优化肥胖及相关代谢性疾病的干预效能。肥胖防控是一项需要多部门协同的系统工程,应从完善风险评估切点、深化药物效应认知、明确未来研究方向等多维度共同推进,以提升临床体重干预质量,推动内分泌学科发展,为“健康中国”建设提供坚实支撑。
糖尿病管理新策略:从“脂毒性”机制到多维度综合治疗
图2 赵家军教授会议现场
随后,来自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的赵家军教授指出,2型糖尿病(T2DM)已成为全球重大公共卫生挑战,是继心脑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之后的第三大健康威胁。目前,T2DM患病率仍在持续攀升,且多伴有多种代谢异常,显著增加了并发症风险与医疗负担。在CSE大会中,赵家军教授进一步提出,应基于整体观、系统观和发展观对T2DM实施综合管理。
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统计,2021年全球糖尿病患者已达5.37亿,预计2045年将升至7.83亿[3]。我国糖尿病前期及糖尿病患病率超过50%,但综合管理达标率不足3%,防控形势严峻[4]。T2DM不仅导致失明、肾衰、截肢等微血管并发症,更显著增加心脑血管疾病风险,成为患者致死与致残的重要原因之一。
T2DM患者表现出显著的代谢异质性。约70%合并血脂异常,40%~60%合并高血压,50%~60%存在中心性肥胖。85%~90%的患者至少合并1项代谢异常,超过一半合并≥2项[5]。不同代谢表型的临床结局差异明显,如血脂异常型更易发生冠心病,高血压型卒中风险高,肥胖型糖尿病肾病患病率显著升高。这种异质性导致疾病进展和治疗反应存在显著差异,提示临床必须实施个体化干预。
赵家军教授强调,脂毒性作为代谢失衡的重要机制,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中发挥核心作用。其核心特征是,在正常情况下不储存脂质的组织中出现脂质异常蓄积,主要表现为肥胖、血脂异常、脂肪肝等。能量长期过剩导致脂质在非脂肪组织异常沉积,引发炎症、凋亡和胰岛素抵抗,进而损害胰岛β细胞功能。脂毒性广泛累及肝脏、胰腺、肾脏、心脏及血管系统,推动糖尿病前期进展为糖尿病,并显著增加心血管事件和慢性肾脏病风险。研究显示,通过调脂干预可改善胰岛功能,部分逆转糖尿病前期,提示防治脂毒性是糖尿病管理的重要环节。
因此,赵家军教授明确提到,糖尿病管理需遵循整体观、系统观与发展观。整体观要求不仅关注血糖,还要兼顾血压、血脂、体重等综合控制,并结合心理和社会因素,实施个体化治疗。系统观强调多学科协作和全社会参与,构建涵盖医疗、社区、政府和公众的防控体系,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互通。发展观则要求根据科技进步与病情演变动态调整管理策略,结合新型药物、代谢手术、精准分型和数字化健康工具,提升管理效果。具体措施包括:
“五驾马车”综合管理:饮食、运动、药物、监测和健康教育协同作用,并结合糖尿病前期干预、并发症筛查、心理支持和数字化健康管理,构建全链条管理体系。
“两筛三防”防治理念:一级预防重在筛查高危人群并管理危险因素,二级预防聚焦并发症筛查和代谢控制,三级预防通过血管剩余风险管理与多学科协作减少致残与死亡。
代谢表型导向治疗:针对不同代谢特征制定血糖、血压、血脂及体重的个体化控制目标,避免单一血糖导向的不足。
生活方式干预为核心:科学饮食与规律运动是糖尿病防控的根基,需与药物治疗相结合,尤其重视减重对糖尿病缓解与心血管保护的作用。
此外,糖尿病患者的管理不仅限于生物学层面,还需关注心理健康与行为习惯。抑郁和焦虑在糖尿病患者中发生率显著升高,影响血糖控制和依从性,因此心理干预与行为管理必不可少。肠道菌群作为新兴靶点,其紊乱与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未来或可通过饮食、益生菌或粪菌移植实现调控。与此同时,数字化健康管理借助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实现远程监测与个体化随访,为精准防治提供新的技术支撑。
综上所述,赵家军教授总结道,糖尿病的防控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面对其高度异质性和复杂病理机制,必须从整体观、系统观和发展观出发,实施多学科协作和全方位综合管理,重视代谢表型、脂毒性机制与个体差异,充分发挥科技赋能作用。唯有如此,才能在减轻疾病负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延缓并发症进展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
强化降压新策略:T2DM患者血压<120mmHg可显著降低心血管风险
图3 王卫庆教授会议现场
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的王卫庆教授分享了T2DM患者血压目标管理策略。王卫庆教授指出,根据中国慢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CNDS)数据,糖尿病患者中超50%合并高血压,但治疗率与控制率低。二者存在多种共同危险因素,共病比例随年龄增长而上升,加剧了患者健康风险。在血压管理方面,一直存在困惑与争议,如ACCORD-BP研究中,强化降压组与常规降压组在主要心血管事件率上的关系复杂,反映出降压目标确定的复杂性。
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降压治疗目标(BPROAD)研究为糖尿病患者“最佳降压目标”提供了中国证据[6]。该研究是首个全国多中心、超大规模、长期随访的RCT研究,2019年2月启动,纳入12,821名研究对象。结果显示,强化降压组(收缩压<120mmHg)血压控制更显著,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下降21%,且在肾脏保护方面与常规降压效果相近,还为脑认知功能研究提供了数据,这为糖尿病患者最佳降压目标提供了中国解答,指导临床制定个体化方案。
王卫庆教授提出,近期成立的强化降压临床研究联盟(BPRULE联盟)更是凝聚合力,汇聚多个重要研究项目,包括针对不同人群的血压管理研究。联盟致力于建立跨研究数据共享平台、制定统一标准、整合分析亚组差异、推动个体化策略转化,遵循科学、共享、合规、透明的原则。其整合8万人个体层面数据的分析显示,强化降压净获益显著,在多个关键指标上优势明显。联盟将整合资源、关注重要亚组、预测高获益个体、探索非心血管结局,提供更精准方案。同时,基于互联网健康平台的标准化管理模式实现了代谢性疾病防治体系升级,提高了医疗资源利用效率,增强患者自我管理能力。
因此,王卫庆教授建议,基于当前证据,T2DM患者的血压管理应遵循个体化原则,综合考虑年龄、合并症及整体心血管风险制定目标。对于高危患者(如年龄≥50岁且合并心血管风险因素),推荐强化控制收缩压<120mmHg,以显著降低心脑血管事件风险,且不增加肾脏不良结局。治疗中应优先选用具有心肾保护作用的降压药物,并注重生活方式干预与多重危险因素综合管理。未来应继续推进高质量随机对照实验(RCT)和真实世界研究,探索不同亚群(如高龄、合并慢性肾脏病人群)的理想血压目标,推动精准降压与互联网健康管理模式的结合,全面提升糖尿病及高血压共病的管理质量。
参考文献:
[1] Xu Y, Lu J, Li M, et al. Diabetes in China part 1: epidemiology and risk factors. Lancet Public Health. 2024 Dec;9(12):e1089-e1097.
[2] Lyu Q, Xue W, Liu R, et al. A brain-to-gut signal controls intestinal fat absorption[J]. Nature, 2024,634(8035):936-943.
[3] https://idf.org/news/diabetes-now-affects-one-in-10-adults-worldwide/
[4]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 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13(04):315-409.
[5] American D A. 12. Older Adults: Standards of Medical Care in Diabetes—2021[J]. Diabetes Care, 2020,44(Supplement_1):S168-S179.
[6] Bi Y, Li M, Liu Y, et al. Intensive Blood-Pressure Control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J].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25,392(12):1155-1167.
责任编辑丨小林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中航资本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